第四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經過評審的作家、學者們悉心探採,
優秀的作品終能躍出水面。主持人陳義芝提到,文學獎的評審過程中
,委員們護持各自心儀的作品而來回攻守的場面在所難免,但這次小
說決審卻在所有評審心情指數一百分的「共識」下圓滿結束,足見作
品程度之整齊。而新詩作品於複審階段,便已令人大呼驚豔,評審諸
君皆看好新一代詩歌寫作的繁花盛景。
文學寫作之路孤獨而艱辛,創作歷程中難免有許多疑惑,為此,主辦
單位安排了這場選手與裁判的對談,讓甫踏上文學之路的青年學生抒
發自己的寫作心聲,在文學前輩的諄諄導引之下,堅定自己的方向。
時 間:2007年7月22日
主 持 人:陳義芝
與談評審:王正方、呂正惠、李進文、林黛嫚、陳育虹、鍾文音
與談得獎人:李宗玠、林禹瑄、徐筱玲、盛浩偉、彭心遠、蔡宗佑
琢磨技巧,更須探究作品本質
得了短篇小說三獎的蔡宗佑,提到他在板橋高中的校內文學獎受肯定之
後,開始想做一些大膽的嘗試,所以這次得獎的作品便採用第二人稱的
方式寫作,用「你」來貫串全文,但又擔心自己的想法和評審的看法不
一致,所以最想知道究竟該如何去寫、該如何表現?
也擔任過板中文學獎評審的林黛嫚表示蔡宗佑獲得校內文學獎的兩篇作
品,風格完全不同,甚至和此次得獎的〈失蹤〉也迥異,可以看出他的
強烈企圖。但畢竟用第二人稱的方式寫作,容易產生混淆,她建議應當
等到技巧能純熟運用,再去鑽研特別的表現方式,琢磨技巧之外,必須
探究作品的本質,從內心發掘,自生活中取材。
獲得短篇小說二獎的李宗玠,是第一次寫小說,她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放
進去,從熟悉的題材切入。寫就〈我的心理評鑑〉這篇小說的過程裡,
一旦遇上問題,便與學心理學的阿姨討論,最後不但小說完成了,也從
中學習到知識,成就感十足。
小說家鍾文音回應道,無心寫就的作品最耐讀,然而當作品成熟到一個
狀態時,便凸顯出寫作技巧的重要性,最初可以倚仗自我內在的經驗去
寫作,但疼痛漸失、熱情消退之後,便是該顯現美學思想淬煉的時候了
!而長篇小說可以處理龐大的內在結構,能思考更多的面向,像是抽出
自己生命的細線織就一張華麗的人生之毯。所以她鼓勵同學把長篇寫作
列為將來的目標。她也提醒同學,寫小說便是展現虛構的能力,創作初
期理應是在「瘋魔」的狀態,不要太早朝向所謂的主流想法,應該趁著
年輕嘗試多種題材。
拒絕與草木同朽的壯志
新詩首獎得主林禹瑄說她成長的環境是在鄉間,不像台北的孩子比較容
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文學友伴,在寫作的路上顯得孤獨,透過創作,才覺
得讓外界聽到了她的聲音。然而當報紙上刊載她奪下首獎的詩作,母親
讀完之後卻說:「我看不懂妳在寫什麼。」她感到疑惑,到底應該去追
尋自己想呈現的文學?還是要追求大眾的理解?
詩人陳育虹分享親身經驗。她從不擔心一般人是否讀得懂自己的作品,
只問自己是否真的掌握到所要表達的。這並非容許自己以毫無章法的方
式寫詩,反而更強調精鍊動人的文字所必經的高度淬煉。她在創作過程
中也沒有同伴,甚至在寫作的前十年都未曾發表過,只將所有心力投注
在持續不輟的創作與閱讀,並以前人優秀的作品為標竿,經典的作品,
是支撐創作者朝向文學之路邁進的柺杖,是文學創作歷程中最佳的導遊
。
做一個通俗的作家有機會名利雙收,立志成為作品能萬古流傳的藝術家
卻可能一輩子貧窮;要成為前者,努力之外得再加上時運,而追求不朽
,則更難達到。導演王正方說,面對一個有才華的青少年,老師要做的
是去發掘他、啟蒙他,重點不在學習,因為藝術創作不是老師能夠教導
的。回憶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欣賞懷素書法作品的經驗,當時一個看不
懂中文的老外,竟能感受到草書的氣勢磅←,他因一件藝術作品的感染
力能跨越時代、國界而驚訝,所以鼓勵在座的青年學子要有「拒絕與草
木同朽」的壯志。
在意象的花園裡出世與入世
拿下新詩獎二獎的徐筱玲,回想她讀詩、寫詩的起點,國中時因為老師
禁止看課外讀物,面對升學的壓力,她總是偷偷利用下課時間閱讀,那
每個短短的十分鐘,最適合讀的莫過於詩了。寫詩,則是她紓解內心苦
與痛的方式,只是如今雖然得了獎,她對如何把詩寫好仍感到疑惑。
試圖為徐筱玲解惑的詩人李進文,以自己為例。就意象來說,在寫詩的
前十年,他一直耽溺地泅泳在自己慣用的意象之中,直到最近幾年,才
開始逐漸擴大格局,詩也可以悠游自在地出世、入世,但這需要靠時間
的累積去慢慢體會。除了致力於創造優美的意象,也需要積極介入社會
,投入更多的觀察與用心。才華總有極限,必須透過耐力去發揮潛能,
創造無限。
陳育虹呼應李進文:內心系統與社會現實得要彼此交融,才能成就一篇
好作品。對於意象,她以一個比喻來說明:「意象就是在一個想像的花
園裡,讓你真的看見了一隻青蛙!」透過靈動的文字,可以顯現出鮮活
的畫面。所以要思考如何做到讓人從文字裡看到一張圖片,而不是直接
讀到你想說的話。
「新詩有沒有寫作上的規範?」即使已經得到新詩獎三獎,彭心遠心裡
還是藏著許多試圖寫新詩的人會有的疑惑,著迷於運用小說寫作技巧的
她,對意象的使用也有所不解。對此,呂正惠提出自己評審新詩的標準
,他認為一首好詩有以下條件:首先,必須要有迷人的意象,而彭心遠
寫的這句詩「陽光牽行李箱過馬路」便具備了。然後,作品的結構上也
需有整體感。此外,就是節奏感,比起小說、散文,新詩更強調節奏,
而節奏可以表達出憤怒的、抒情的、悲傷的……種種情緒,他建議可以
藉著讀古詩來訓練節奏感。
不止於寫自己的故事
王正方接著從電影切入來談文學寫作:開宗明義的第一句就要下得好,
而結構和節奏,在文學和電影裡都一樣重要。以《中央車站》這部電影
為例,描述為人代筆寫信的退休女教師,一開始觀眾看到的是冷漠、無
情的她,無視於想透過信件傳遞訊息的人們的渴望,戲謔地讀著別人內
心的情感,收下了費用卻未將信件寄出,這樣的她後來卻和小男孩發展
出深厚的情感。王正方深信,導演本身一定真切地感覺到了對周遭人的
愛,才能創造出這樣的戲劇。寫作和拍電影異曲同工,創作者在心中都
得先有一個「自己最相信的故事」,然後要從一個最好的意象出發,在
將故事完整表現出來的過程中,便能自然而然地找到最佳的節奏。
王正方還鼓勵喜歡多方嘗試的蔡宗佑寫劇本,因為從其小說中可以看出
他具有多線發展的能力,而他要努力的是如何讓讀者感到有趣,更重要
的是必須思考「最後要帶給觀眾什麼?」
小說首獎的得主盛浩偉談到,這個獎為他高中的青春寫作生涯下了一個
美好的句點,而原本反對他上大學棄理科讀文科的父親,似乎也因此認
同了一半,使家庭得到寧靜,讓他鬆了一口氣!但因是第一次在寫小說
時讓自己涉入這麼深,當故事裡的人物投射出自我,在打開自己內心世
界的同時,卻也讓他開始感到害怕,擔心起不斷地探取潛藏於內裡的種
種,會把自己掏空。
學者呂正惠感覺到這些得獎的小說作品,都在透過故事表達對生命的感
受,是因著作者有特殊的經驗才得以寫出,但他強調任何文學作品都不
能只寫作者自己的故事。座談最後,他以一小段話提點在座的文學青年
:寫作,是因為作家對自己存在的世界,有想要表達的語句、情緒、畫
面,透過虛構人物、加入情節之外,還要懂得從自己的經歷中看到別人
的經歷,也可以由外國小說對社會的描述,來了解不同的社會型態。學
習敏銳地觀察,汲取養分,才能表現出作品特殊之處。
【2007/08/29 聯合報】@ http://udn.com/
訂閱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