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輔個案討論會

  人在做一件事情時,適時的與人分享討論,會產生不同的體驗,
明白自己的付出以另一種意義持續累積力量,並非表面上看到無所流
動的貧乏。
  定時出現在同一地點等著,你給的承諾小孩不會沒有感覺,即使
這段時間兩個人都覺得沒做什麼,甚至覺得無聊,但這種定時陪伴的
力量是持續的累積,承諾是一種對關係的信仰。我不該覺得去的時候
沒做什麼很浪費時間,人和人的陪伴不是用投資報酬率去評量的,老
師說因為我們都是好學生,一心只想做對的事,但那是「自己」認為
對的事,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而要做什麼能對小朋友好才是我們該
注意的;就因為我們都想傲做對的事,所以我們都做錯了。

  而怎樣才是對小朋友好?就要從每次見面時建立起對他的整體概
念,我真的太執著於想改變他,但是卻沒想到這可能是環境的原因讓
他養成如此的習慣以應付會有的危險,不能下對錯的判斷,而是要從
觀察中瞭解他是個怎樣的人,所以要從什麼角度切入幫忙才對他有用
,而不是一味想要他功課好起來或說些心裡的話給我知道。學姐說我
們都會有個通病,就是想要聽到小朋友們說出心理難過的事,感覺這
樣才算關係親近,但是小孩子也會想他告訴你這些能改變了什麼?他
為什麼要告訴你這些?這種不好的經驗告訴你後破壞了相處的快樂氣
氛,為什麼要浪費掉好不容易有人陪的快樂時光?小孩子還是會想的
,我們如果只為了達到他內心而硬要闖入,這只是盲目的自以為是。

  學姐說了一個很好的觀念,認輔主要是陪伴而不是治療,觀察出
小朋友的整體概念後,再用各種方式如遊戲、畫畫等引導出心裡的事
情,這樣小朋友才不會覺得沒頭緒,為什麼忽然要我們坐下然後說一
些難過的事?這個方法我沒用過,我準備開始實施。維倫老師針對我
的問題點出問題,說小朋友還不確定該怎麼定義我們之間的關係;小
孩是六年級男生,面對比他大的女生就只會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男女
性別模式,但發現我打球竟然比他強,於是就會換到另一個模式,母
親和兒子的模式,然而這部分就變成是我無法調適,因為我也不知道
該怎麼扮演這樣的角色,所以我們的關係就一直很難定位;我想自己
該練習用這樣的角色去面對他,畢竟對我來說這也是種學習。

  最後老師振振有詞的向我們保證,說這種體驗的現有的心理師絕
對沒有人有這樣的經驗,因為心理師他有執照,遇到無法進行時就給
出專業理由如他是過動或他無法做治療就走開,沒有繼續磨下去的時
間,而我們不同,不管發生什麼挫折或風暴,下個禮拜同一時間還是
會出現在個案眼前,就這樣一直磨下去,這真是個很難得的體驗。

  透過這次討論會,我發現到自己缺乏的部分,並且更發現人在互
動時微妙的表現,特別是奕瑋的「這就是愛!」讓人印象深刻,小孩
子迂迴的表達方式,不換到她的角度想,實在很難懂在想什麼呢!
  
  無法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不要有太多期望,但確定自己是有
意義的,這種微妙的矛盾是堂免費的培養心理課程。
Previous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