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學生抗拒學習的型態與接應手藝」摘要


整個核心的問題是「為什麼有意義的學習會發生/不發生」?
->叫好不叫座的情形
->空間先行:創造空間讓學習氛圍不同
->發展不一樣的「生活型態和師生關係」

先從行動研究開始分析,受眾群是誰?
一、他們是誰?
屬性、入學管道、不在學習時在做什麼?
二、調查學生怎樣才是好老師好課程
1.學生認為要有彈性
2.滿足學生希望的需求
3.不要被動的受教
4.快速得到回饋

接著分析目前數位原生的小孩特性:
圖像刺激 > 固定命題
拼貼+重組資訊

三、假如學生知道的比較多,這些課程都能從網路上找,老師要扮演怎樣的角色?

四、老師最終放在心上的是自己還是學生?
->是在促進學生學習還是想要趕快搞定一切?

學生端為什麼不能夠接受改變:
->舊習難除
->依舊以教師為中心

以銘傳大學為例:
->大一全部先建立先備知識:聚焦在書寫、表達、團隊合作,以專案議題方式讓學生學習

整個高教改革未來朝向的重點:
議題導向的課程設計:1.要實際發生的問題 2. 在現場實做後要能link back回自己所讀的領域
3.不同利害關係人要能夠放到這個議題李,讓情境真實


-期中期末口試的目的:是要總結性評量(看吸收多少)vs 形成性評量 ( 啟發創生多少)
-實踐大學目前大一實施建立先備知識優先,聚焦在書寫、表達和團隊合作
-了解學生目前的舒適圈範圍:簡單固守、願意嘗試、完全無法的三種等級範圍




Previous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