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毅力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ISSN:9789863981992
本書開頭以數據和訪談的資料說明天才是靠努力完成的,天才神話都是他人刻意創造出來,迷信資優,讓我們忘了努力。關鍵因素是有恆毅力。接著說明如何培養橫毅力。
- 無論什麼領域,極成功的人都擁有強烈的決心,以兩種方式呈現。一是過人的堅韌與努力;二是他們打從心底認定,這是他們想做的。
- 達爾文寫給高爾頓的信中說道「...人類的智慧其實差異不大,只有熱情和努力有很大的差異。我仍然認為那是及其重要的差異。」
- 我(作者)很想知道,蔡佳蓉為什麼那麼努力練琴?是有人逼她嘛?她自己可以選擇要不要練習嘛?「喔,那完全是我自願的,我想要練習,我想進步,好還要更好。我練琴時,會想像我在滿場的觀眾面前表演,想像他們都在鼓掌。」
- 為什麼企業還要付那麼高的費用聘請我們(作者當時為麥肯錫顧問)呢?首先,我們擁有局外人的優勢,觀點不受內部政治角力的影響。我們也有一套解決企業問的方法,是以架設和資料為依據。...但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是,他們認為我們應該比現場的工作人員都更聰明。
- 安隆的崩解,安隆要求員工證明自己比其他人都聰明,這種心態無形中促成一種自戀文化,公司漸漸充滿超級自命不凡、卻因為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而拼命炫耀的員工。這種企業文化鼓勵短期績效表現,不鼓勵長期的學習和成長。
理論基礎,努力在這公式中擁有兩倍的基數,因此是很重要的!
天分x努力 =技能
技能x努力=成就
- 尼采認為我們可以拿工匠當範例:「別再談天生的才華了!任何領域都可以找到沒什麼天份,卻很卓越的人物。他們的優秀是透過努力而成就的,他們是逐漸變成「天才」」
- 我所謂的熱情,不只是指你很在乎某件事而已,而是持久關注同樣的終極目標,始終不渝。你一心一意,每天醒來想的問題都和妳睡前想的一樣。就某種意義上來說,你總是朝著同一方向前進,寧可只往前邁進一小步,也不想往旁邊任何其他方向跨出一步。...你大多數的行為都可以回溯到你對終極目標,也就是妳對人生哲學的執著。
- 終極目標是一個內在羅盤方向,不是兩個、三個、四個。但要以過人的毅力堅持達到最終的頂層目標。其實需要對較低層級的目標保有彈性。一旦你累積足夠的生命經驗,確立了最高層目標,像用鋼筆寫下目標;而低層次的目標則是用鉛筆寫的,可以被修改、刪除、被新目標取代。
從興趣、練習、目的、希望四個撐起邁向卓越的因素,曾經有恆毅力,逐漸被惰性消磨,這本書讓我回憶起之前的狀態,並試著努力思考滿足人生終極目標的中、小目標。
興趣就像是找伴侶
- 多數人是中學期才開始對某些職業感興趣
- 興趣不是經由內省發現,而是透過和外界互動時被激發的
- 發現興趣之後,接著是更漫長、也更需要積極投入的發展階段
- 下苦工前先學會玩
- 對初學者來說,新奇是從未遇過的事物;對專家來說,新奇是細微的差異變化
- 從最有把握的答案開始填,別怕用猜的,興趣一定是在嘗試與犯錯中摸索出來的,別怕擦掉不適合的答案
刻意練習
- 專家更感興趣他們哪裡做錯了,這樣他們才有辦法改進,取得回饋之後,專家會再重做一遍,之後一再地重複練習,直到他們終於達到最初設定的挑戰目標。
- 刻意練習的基本要求:
- 明確定義的挑戰目標
- 全神貫注、全心投入
- 即時、實用的意見回饋
- 不斷檢討、不斷進步
刻意練習方法:
- 嘗試做自己還不會做的事,失敗了並從中學習如何改進,正是專家練習的方式。學過刻意練習的孩子比較可能建議「針對妳的弱項」、「全神貫注地投入」
- 把刻意練習變成習慣。(就是當成某種儀式,在某地某時做),如果你一直在同一時間與地點練習,原本需要花心思啟動的動作,會開始自然地發生。
- 改變體會刻意練習的方式。只要你願意嘗試,你也可以學會迎向挑戰,而不是畏懼挑戰。你在刻意練習期間可以做你該做的一切(例如設定明確目標、尋求意見回饋等等),但是刻意練習的當下仍感覺很棒。「重點在於當下的自我覺察,而不是自我評斷,你必須擺脫阻礙你樂在其中的自我評斷。」嬰幼兒一點都不介意從錯誤中學習,羞愧無法幫你解決任何事情,建議練習「沒有情緒後果的犯錯」ex「喔,天阿,我以為那一堆裡面有五塊!我們再數一遍!一、二、三、四、五、六!有六塊!太好了!我學到我數的時候,手指應該觸碰每一塊!」
目的 造福他人的意念
- 真正正面、利他的目的,不見得是恆毅力的必要條件。我也必須坦承,壞蛋也可能非常有恆毅力。(就像法師說的,即時禪修到很高境界,還很難保證不走邪)
- 大家對興趣也有同樣的誤解,他們不知道自己需要主動積極地培養及強化興趣,「志業不是某種已經固定成形的東西,等著你去探索,而是充滿了變數。無論你從事哪一行,工友也好,執行長也好,你可以持續自問,這份工作如何和他人相連,如何和更廣大的世界相連,如何展現你最深層的價值」
- Kat Cole的母親喬說:「無論是公事或私事,只要你需要人手,我都很樂意幫你。對我來說,我有任何成就都是因為我樂於分享。我不藏私,我有任何東西,都很樂意給你或其他人。」
培養目的的三種方法:
- 思考你已經在做的事情如何對社會產生正面的貢獻(ex 我認為受教育可以幫妳了解周遭的世界......我需要先受教育才能夠幫助他人)
- 思考如何用小規模、但是具有意義的行動改變現在的工作,讓它更貼近妳的核心價值觀。(工作塑型job crafting)
- 找一位有明確目的的榜樣,從他的身上尋找靈感。ex 你能想到誰的人生激勵你成為更好的人嘛?那個人是誰?為什麼?
希望 相信努力就可以改變未來
跌倒七次,爬起來八次的力量
習得樂觀
- 記者萊西訪問那些極具創意的成功人士時,也發現同樣驚人的共通模式。她問每個人:「目前你遇到令你最失望的事是什麼?」無論是藝術家、企業家或社會運動人士,回應幾乎都一樣:「我不會從失望的角度思考,我認為每件事的發生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我通常會想:『好吧,那樣做的效果不太好,但我還是會繼續前進。』」
- 當你持續想辦法改善處境,就更有機會找到解決方案。當你以為找不到方法而停止尋找時,就一定找不到了
固定思維vs成長思維
- 讚美努力與學習,而非表揚天份
- 遇到挫折和失敗時,不能反應過度,你需要退一步,加以分析,從中學習,也需要保持樂觀
- 麥爾的實驗,青春期可掌控電擊的老鼠,長大後變得更大膽,最驚人的是,他們成年後似乎對習得無助感免疫了。當幼鼠可以努力掌控狀況(電擊)時,幼年期那些殺不死牠們的壓力,都可以讓牠們一輩子便得更堅強。
- 如果你的腦中出現任何評估、想法或信念告訴你:『等等!我可以解決這件事!』或『這其實沒那麼糟!』或是任何想法,皮質裡的抑制結構就啟動了,它們會發出一條訊息:『冷靜下來!別太激動!我們可以解決。』」
- 光是告訴某人他可以克服難關是不夠的。想要改變大腦迴路, 你必須同時啟動低層級的抑制區(low-level inhibitory areas)與控制迴路(control circuitry)。當你遭遇困境、自己突破難關時,就會發生那種狀況。
- 「我很擔心貧困家庭的孩子。」麥爾說:「他們經歷許多無助的體驗,克服難關的經驗不足,他們並沒有學到:『我可以做到這件事、那件事我能辦到。』我猜想那些早期的經驗可能產生長遠的影響。你需要學習你的行動和遭遇是有關係的:『只要我做這件事,那件事就會發生。』」
培養希望方法:
- 更新你對智力和天份的看法
- 練習樂觀的自我對話
- 尋求協助,重新振作起來都不是完全靠自己,尋求幫助是維持希望的好方法
培養恆毅力由外而內的三大環境力
1.家庭教育:
- 嚴格,但不是控制,同時也充滿愛護,完全不是為了父母自己,不是要求小孩照著他的話去做,小孩知道決定權在自己。以明確的原則和道德準則來教導孩子,父母會解釋他們的依據,但會讓小孩一直知道界線在哪裡。
- 教養研究的一大發現是,孩子接收的訊息比父母想要傳達到訊息更重要,多數情況下,沒有足夠的資料去了解那個小孩如何解讀當下的親子互動,真正重要的是小孩的體驗
- 嚴厲又支持的明智型教養,給予支持、尊重以及高標準要求。
- 如果你想培養孩子的恆毅力,要先自問妳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多少熱情和恆毅力。接著自問,妳的教養方法鼓勵孩子效法妳的可能性有多高。
- 「高度期許,搭配持續的支持」對學生的影響很高。前者如「我給你這些評語,是因為我對你有很高的期許,我知道你可以做到」,相較於一般「我給你這些評語,讓妳知道我的意見回饋。」,前者修改數量為兩倍。
2.改變一生的人不只是家長,「支持體系」也很重要,「即使不是家長,你也可以改變別人的一生。只要去關心,去了解狀況,你也可以發揮影響力。」
2.課外活動,練習對困難事物堅持:
學生在高中時期智力投入哪個領域並不重要(p285),無論是網球、學生會或是辯論社都可以。關鍵在於學生必須選定某種東西,隔年再次選擇同樣的東西,而且在那段期間必須要有進步。
1.課外活動 (如樂器、運動、志工、學術) 是培養恆毅力的良好機會。上課很無聊,學生沒熱情,有趣的休閒活動沒有挑戰性,學生時期的課外活動剛好同時滿足兩者需求。
2.有家長覺得為孩子安排課外活動是浪費時間,倒不如安排多些補習班更好,但心理學家曾為 11,000 位美國青少年進行研究,發現有參加課外活動達一年以上的孩子,大學畢業率會較高,若孩子投入課外活動達兩年以上,他們的就業率及收入亦較高。心理學家發現長期投入的課外活動可有效培養孩子的恆毅力,讓孩子學會面對困難時仍能堅持到底。
困難任務規定:
- 每個人都必須做一件困難的任務,需要每天刻意練習的事情
- 你可以放棄,但是要等一季結束、學期結束,至少完成某個段落才能停止。
- 你有權自己挑選那件困難的事。沒有人為你挑選。
3.組織文化:周圍夥伴的驚人鞭策力
- 關於文化和恆毅力:如果你希望自己變得更有恆毅力,就加入恆毅力很高的文化。如果你是領導者,希望組織內的人便得更有恆毅力,你必須營造恆毅力的文化。
文化決定你是誰
- 我們的熱情和毅力通常不是來自精打細算的成本效益分析,而是來自於我們對身份的認同。
- 鐸蘭斯是女子足球史上贏球紀錄最多的教練,他說「天份人皆有之,你投入多少心力去開發天份,才是衡量卓越程度的最後關鍵。」
- 奉行「倖存者才能成功」的信念時,屬於消耗模式,還有另一種領導力,是發展模式,標準都一樣很高,但前者是運用恐懼,逼部下達到高標,後者則是有你在前方領導
- 如果你把比賽想成誰贏誰輸,那就搞錯重點了......對手正是淬練我們的人。
- 強勢收場自始至終每分每秒都全神貫注,全力以赴
麥克阿瑟獎得主科茨說,「失敗也許是我所有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寫作就是一種失敗,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
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恆毅力的培養過程,其實心態很重要,就如師父說的,先有正確的心態,正知正見之後,修行才不會走偏,這是本很鼓勵人心的觀念突破,不強調天才,而是努力,也是有時勢造英雄運氣這回事,但也是自己修來的,這就會過度到佛教的因果思考,所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成就自己圓滿他人的宗旨是一條康莊大道。
訂閱部落格